堅持理想 (20)
長江後浪推前浪,香港游泳紀錄冊上最久遠的一項:由方力申保持超過20年的男子200米背泳紀錄,上月終於被後輩劉紹宇改寫。新紀錄上方的50米背泳港績也屬於劉紹宇,日期卻已是2015年,事隔6年再度打破香港紀錄,兩組時間見證著這位24歲泳手如何克服傷患,經歷起跌後捱出另一高峰。
劉紹宇在4月中的「第64屆體育節–香港長池游泳計時賽2」上,於200米背泳游出2分05秒07,打破方力申在2000年悉尼奧運所創的2分05秒47舊香港紀錄。保持了20年的紀錄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那就是紀錄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劉紹宇剛開始習泳,然後那個屹立多年的2分05秒47成為了他成長階段一組熟悉又陌生的數字,「我想大部分在香港游泳的小朋友都是望著香港紀錄長大,因為本地比賽的電子記錄板會顯示香港紀錄時間,我每次落水前都會望到,背了這個數字許多年。」
看了多年,可曾想過會親手打破這個紀錄?劉紹宇笑著說,他起初是不相信的:「我初中時還在游2分10秒,教練已經說我有朝一日可以挑戰這個紀錄,要望著這目標奮鬥。我當時覺得哪有可能?很遙遠,發夢都無想過自己有能力破紀錄。」然而這位年輕「飛魚」之後進步神速,2013年代表香港出戰亞洲青年運動會摘下50米背泳銀牌,也先後2次打破背泳短池香港紀錄,以及在2015年8月以26秒03改寫50米背泳長池港績,紀錄一直保持到現在。
前輩「小方」早前在社交媒體指自己保持超過20年的紀錄先後被打破,帖文提及聽說劉紹宇的生涯不算順利,經歷過不少挫折。原來當時年僅18歲的他開始造出成績不久後,卻在2015年底左肩甩骹,康復不過3個月後再經歷第二次甩骹。受傷患影響,當時200米背泳個人最佳時間已經達到2分05秒5的劉紹宇,縱使無限接近打破香港紀錄,卻未能如願達成目標。
左肩傷患的困擾未有讓劉紹宇停步,這位曾出戰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等大型賽事的港將於2019年中開始接受全職訓練,冀游泳水平更上一層樓,偏偏甩骹又再找上門,「好似每次準備有大進步,或者剛剛開始有一點成績時就會受傷。」劉紹宇笑笑說到,笑容背後未見無奈,自言性格相對樂觀的他未有因反復的傷患而埋怨:「媽媽總是講,如果遇到困難還去埋怨,事情就會難上加難,所以我一直以這個心態面對。還好身邊有家人、朋友和教練等陪伴我渡過這個難關。」
第三次甩骹後,劉紹宇選擇接受手術修補關節的軟組織,藉此減低再受傷的風險。左肩因手術留下三道疤痕,他笑謂現在每次練習前、後都要特別「關照」左手。傷患斷斷續續的影響打斷了進步的過程,矢志追求突破而轉當全職運動員的劉紹宇曾擔心手術後未能恢復水準,但亦沒有讓傷患成為藉口,反而更渴望尋求突破,「我不想自己覺得因為甩過骹所以就游不到好成績,我不希望將來年老的時候回想,自己會因為現在的不夠努力或無盡全力爭取而遺憾和後悔。」所以他覺得受傷也不打緊,回歸第一步,復健、加強度,調整心態,所有事情重新來過。
劉紹宇的堅持最終換來回報,從他認為有力挑戰200米背泳港績的2015年開始,經過6年終於如願打破紀錄。再次接過閃電獎,回想自己花了6年去追求分秒間的突破,劉紹宇臉上掛著一貫的笑容說:「經歷這麼多事情,這個紀錄是得來不易,但我覺得值得呀!閃電獎背後的意義是,認可你曾是香港游泳歷史裡最快的一個,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堅持都值得。雖然之後一定會有人打破我的紀錄,但對我而言很有滿足感。」
上一次打破香港紀錄時只得18歲,經過6年後當上另一項紀錄保持者,劉紹宇說自己比從前更踏實,因為打破紀錄只是朝目標循序漸進時經過的一個中途站。「以前破紀錄一刻大概是好開心,覺得自己游得不錯。現在就想不斷突破自己,游完後立即想想自己有甚麼可以改善,我覺得還未夠。」反而在打破紀錄後,他身邊的家人、女友、教練和隊友都比他更興奮,提醒著他身邊一直有許許多多支持他的人,這是教他感動的事情。
現時保持50及200背港績,劉紹宇自然希望也能夠改寫100米背泳的時間,個人最佳時間56秒74與紀錄相差0.11秒。不過其實他在3個項目都定下了終極目標,50背希望游到25秒、100背盼挑戰54秒99、200背希望達到2分01秒的時間,他說現在還離這3個時間很遠。如果當初沒有經歷甩骹,現在又能走得多遠?突破又會否來得更早?劉紹宇說他沒有多想,未想過突破來得太遲,反而覺得受傷帶來了另一番體會:「堅持捱過受傷,心境會有進步,學懂面對逆境和體諒別人,現在看事情也很正面和積極。最深體會是要把握機會,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所以要珍惜每一次比賽,盡力表現自己。」因為珍惜,所以他即使練習不順亦看得開。
![]() |
![]() |
劉紹宇改寫方力申塵封超過20年的港績(圖:香港業餘游泳總會)
![]() |
![]() |
方力申在社交媒體上寫到:「我聽說紹宇的游泳生涯不算順利,經歷過不少挫折,起起跌跌,有高有低,但他堅持下去,成績就出來了,是個好榜樣!」(方力申Instagram截圖)
節錄自《體路》3-5-2021
黎志偉今早10時15分開始攀上高約320米的荃灣如心廣場,由天光爬到天黑,最終難敵強風,繩索打結,晚上約8時半決定止步,在75樓完成壯舉,當時高度為222米。
與270米的天台只差48米,但無阻黎志偉成為世上首名攀上摩天大廈的輪椅人士,他在活動後忍不住落淚,直言人生又多了一個遺憾,「但我真的盡力了」。逾十小時的征程裏,黎志偉面對的最大困難,肯定是繩索不斷解結,而且強風不斷將他吹動,難以前進,屢次在高空幾近失控。他說:「真的不想放棄……其實我當時尚有體力,但無奈太大風了,上下的繩索都打結,我上不到,又落不到,就算我不想說,但都只能說,要停止了。」黎志偉身處天台接受訪問,他看看運動手錶,高度為270米;在他身處75樓決定止步一刻,高度為222米。
「我在75樓不知糾纏了多久,一個鐘?個幾鐘?但我無法靠大廈玻璃穩定身體,只得一左一右兩條繩,我嘗試很多方法保持平衡,但真的做不了。這就是登山者的無奈吧,必須看天氣。」黎志偉今早約10時15分起步,身處高空超過10小時,享受了日間的風和日麗,也經歷了入夜後的刺骨寒風。回想這個過程,他忍不住落淚,坦言「人生又多一個遺憾了。」「年紀大了,身體差了,身體出了很多問題,不知道還有沒有足夠體力應付下一次……或許就像我的人生,充滿遺憾,但我真的盡力了。」「沿途多次抽筋,我都靠意志克服。到了75樓,太大風,吹得我不斷打轉,頭很暈,我不停拍打自己的頭,叫自己要保持清醒,再冷靜想方法解開繩結,可惜我的體溫跌得太快。」
黎志偉用紮滿紗布的手拭淚,那是被繩子割傷的,連中途換的新手套都割破了。他特別感激所有幕後團隊幫忙:「繩索嚴重打結時,繩索隊不斷跟我研究如何解決,想了很多方法。救援隊也無時無刻在旁守候,尤其當我從75樓返回65樓隔火層時,救援隊已備好所有東西。還有所有每個工作人員和香港市民,沒有你們,絕對沒有今次的挑戰,每一個崗位的人都盡力了,你們真的十全十美。」
被問到會否有下一次,黎志偉略帶失望說,目前要先沉澱,總結今次征程,畢竟最終無法攀到終點,辜負了整個團隊。他休息過後才會想將來,但最後也不忘鼓勵香港人:「有夢想,要實踐,哪管你只剩下一雙手。」
結果或許不如黎志偉想像般完美,但如此精彩的十小時,在注定艱苦的2021年裏,是熱血又美麗的一頁,溫暖着香港人的心。
黎志偉爬了超過10小時,天光爬到天黑,雖然未能如願抵達天台,但他已為香港人寫下熱血的故事。
![]() |
![]() |
黎志偉攀爬如心廣場至75樓,是世上首個攀上摩天大廈的輪椅人士。
黎志偉本是全職攀石運動員,他曾於2008年長洲搶包山活動中贏得冠軍,有「包山王」之稱。惟他於2011年12月9日駕駛電單車至屯門公路時遇上交通意外,懷疑先後遭兩輛私家車撞傷。在其11年全職運動員生涯中,曾獲多項攀石殊榮,包括4屆亞洲冠軍、10屆全國冠軍、2007年世界排名第8位,以及2008年長洲搶包山冠軍,贏得「亞洲攀石王」的稱號。
黎志偉於28歲時突遇上交通意外,令盆骨以下的身體失去知覺,從此以輪椅代步。雖然如此,他仍樂觀積極面對逆境,不斷挑戰自己,包括於2016年憑雙手攀上獅子山山頂,其不凡經歷更獲改編成電影《獅子山上》,並於2019年上映。
![]() |
![]() |
黎志偉憑雙手攀上獅子山山頂。他憑無比毅力,戰勝身體的限制,並向我們完美展現逆境自強,挑戰極限!
黎志偉受傷前曾奪長洲搶包山冠軍。
節錄自《晴報》23-4-2020及《香港01》16-1-2021
劉沛原 —— 前香港賽艇代表隊成員,現於可譽擔任學校體育推廣主任
賽艇:是一種很特別的運動,可以一個人參賽,也可以以雙人、四人、甚至八人參賽。對體能、技術及合作性都非常高。它未必能吸引到所有人,但它卻深深吸引我。更令我成為一位全職運動員。
「被推入手術室前一刻,覺得好寒、好害怕,因為唔知道之後會發生咩事。」胡兆康,在香港保齡球界被冠以「保齡神童」14年,成名早,但其保齡之路一直以來亦非一帆風順,去年苦等12年始奪首面亞運會個人獎牌,但原來苦盡甘來背後,「康仔」去年亞運前發現患上癌症,獨自承受化療及備戰亞運的壓力,直到今天從癌魔手上走出來,才一如以往,笑笑口向外界說:「我沒事!」
2014年香港傑出運動員頒獎禮後,有人宣佈退役,亦有人轉型踏上教練之路。胡兆康當晚第六次奪得傑運獎項,當天他滿場飛,笑笑口找著老朋友拍照,從來低調的他,翌晚在面書上卻首次提及自己患癌經歷,筆者看著那長長文字時手在發抖,就找來「康仔」問了幾句,但電話傳來那把聲音如舊輕鬆:「無事啦!」仿彿一句話已總結了他走出癌魔的陰霾。